赵匡胤兄弟三人“金匮之约”,皇帝三家轮流坐。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轮回到赵匡胤一脉。老二赵光义心机太重,在“烛光斧影”疑案中,继承了老大赵匡胤的皇位。赵光义在位期间,老大和老三家里被他搞废了,最后只能他们老二家里一家独大独占皇位!
老皇帝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死因不明,赵光义莫名即位,大皇子赵德昭不甘心失去皇位,上殿争位,因为心理素质太差,碰柱而死。贺后不服,上殿就把赵光义骂的狗血淋头。双方最后妥协,赵德芳获得“八贤王”的监国督查的副皇帝身份。
老大家暂时得以安静,赵光义开始着手收拾老三赵廷美了。赵廷美涉嫌谋逆,充军发配到房州,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权,不久郁郁而终。
赵廷美一家没有得到赵德芳显赫地位,他的子孙被封为世袭襄阳王,永镇荆襄九郡。算算也不错了,看看《三侠五义》颜查散可以察访襄阳,襄阳王可能只是闲散王爷。赵廷美一脉不甘心啊,不来可以轮到我们家的皇位,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从赵庆、赵珏两代襄阳王在《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的积极行动,及行动余声。在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老三廷美一脉始终没有放下过去之事。特别到了赵珏这代襄阳王,在内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勾结朝堂重臣企图推翻太宗一脉的江山,履行“金匮之约”。
为实现自己家遭遇愤愤不平,在道理还说的通,但赵珏采取的手段,不仅不光明也不光彩,也很愚蠢。他私通西夏,聚合江湖人士邓车,雷英等草莽。
你说你招纳人才,何必还写下盟单兰谱干什么?还把盟单兰谱放在冲霄楼铜网阵里。
不仅怎么样?在剿灭襄阳王的叛乱过程,代表正义的开封府的三侠五义死了不少人,代表反方的襄阳王这派的江湖人士死的更多。
襄阳王造反的案子还没彻底处理完,宋太祖的孙子晋王赵吉又开始行动,从而掀起整个江湖武林五宗十三派的大浩劫。
赵德昭因为心理素质差,上殿跟自己的二叔宋太宗赵光义辩理,他一个小年轻那是老狐狸赵光义的对手。说理处在下风,就在赵光义登极大典上碰柱而死。
赵德昭碰柱后还没真正死去,一个武林绝顶高手把他从王陵里救出来。从此赵德昭改名换姓,赵德昭真正消失,于和于九莲横空出世。
赵德昭跟着绝顶高人练成高超武艺,成为武林领袖,誉为“横推八百无敌手,轩辕重出武圣人”。最后决战时刻,他一人独战十余名绝顶剑客,虽败犹荣,也不能说败,自己选择自杀了,可为武功盖世无双。弟子金灯剑客夏遂良更是武林一等一的高手。
于和贵为武圣人,坐到武林领袖的位置,号令天下谁敢不从。他也一直纠结着,尽管他给儿子晋王赵吉说:
“复位之想,何曾一日有忘,实指望动用武林力量,暗助你一臂之力”。
到了于和修为境界,基本已经超脱世俗观念,什么皇权富贵,都不如盖世武功重要。心理念念不忘的只是隐藏在心里一丝执念而已。
于和达到忘我境界,还不能完全放弃心中执念。当徒弟徒孙跟朝廷做对,囚禁自己的亲弟弟赵德芳,连年争斗大批江湖武林因而丧命。于和纠结着、观看着。
如果于和积极入世,以他的地位和声望,比襄阳王这脉争位更有成功的可能。
当年碰柱选择死,是他性格软弱导致。拥有盖世武功,消极等待弟子和朝廷争斗,也是性格软弱使然。最后被有心的大师兄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和二师兄长发道人雪竹莲算计,选择自杀,也是他软弱性格导致的。
于和的形象,和封神世界的通天教主很像。都是小师弟,都有任性的万千弟子。通天教主的诛仙阵和万仙阵,独战天地间四大圣人。于和独战江湖武林最强大的十余位最强大高手。最后都失败了,虽败犹荣!
其实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烛光斧影”谜案留下的后遗症,在三侠五义和白眉大侠系列中,多少武林人士因为这个谜案的近百年的影响而死。
随着襄阳王这一脉完全失败,太祖这一脉的两个分支,赵德昭和赵吉也完全失败,没有崛起的希望。赵德芳监察太宗这脉皇权的得失,到了北宋灭亡,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子孙宋孝宗赵昚赵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