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同为亚洲封建国家的中日两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但是同样的遭遇并没有注定半个世纪后的同样结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被西方的船舰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朝开始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也开始逐渐向西方看齐。几乎为同一时期的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敲开了日本国门,日本国内爆发内战,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幕府政权”退出历史舞台,明治新政府开始带领日本走向世界。此时的中日两国都像是刚进了课堂的“好学生”,望着这充满神奇的世界,开始了拼命的学习和发展,两国的海军也几乎在同一起点上开始了竞争和角逐。清朝通过洋务运动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大力发展海军,全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富国强兵行动。日本尽管起步稍晚,但是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经过八次海军扩张案,日军海军在1894年前已经具有与清朝海军一决雌雄的实力了。
甲午中日大海战
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海军共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其中福建水师实力最弱,在与法国进行完1884年的海战后,仅存1艘福靖(广丁)号巡洋舰,吨位为1030吨,基本上算是名存实亡。其次是广东水师,包括2艘鱼雷巡洋舰、1艘旧式无防护巡洋舰、12艘炮艇和11艘鱼雷艇,共计26艘,总吨位不超过8000吨。再次属南洋水师,包括6艘旧式无防护巡洋舰、5艘蚊炮船、2艘运输舰、1艘练习舰和4艘鱼雷艇。以上三支海军共有主要舰艇41艘,而且大部分都是小型船只,不适合出海作战。
实力最强的海军非北洋水师莫属,“八大远”是其核心,其中定远和镇远2艘铁甲舰是核心,其余的“六大远”分别为1艘岸防装甲舰、2艘装甲巡洋舰和3艘防护巡洋舰,还包括2艘旧式无防护巡洋舰、6艘蚊炮船、13艘鱼雷艇、3艘练习舰和2艘运输舰,总吨位为33500吨。截至到1887年,清朝海军共有大小舰艇75艘(不包含内河舰艇),总吨位为69843吨。
关键的问题是,清朝的这四支海军各自为政、独自发展、自成体系,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指挥,在甲午海战中,相当于以北洋水师一己之力还来应对日本全国之海军。造成这种困境是主要原因是清朝海军的高层对于近现代海战的了解非常匮乏,仍旧以陆军的思维来领导海军,结果使有限的海军力量被分散在四个不同的水师,违背了海军作战最重要的“兵力集中”基本原则,这造成了清朝海军虽然在总体实力上超过日本海军,但是在甲午海战中却反处于劣势中。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共拥有8艘防护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1艘通报舰、1艘旧式铁甲舰、3艘旧式巡洋舰、13艘炮舰、4艘练习舰和24艘鱼雷艇,还有4艘大型商船,战时可改装为辅助巡洋舰。其中一线主力舰有13艘,总吨位为37200吨,海军总吨位为61373吨。从军舰数量和总吨位上来看,清朝海军世界排名第十,亚洲第一。日本海军世界排名第十一,亚洲第二,虽说日本海军在舰艇数量和总吨位上稍逊与清朝,但是日本海军的实力足可以与清朝匹敌了。
新式军舰速射炮
众所周知,舰船的战斗力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尽管舰艇的数量和吨位是一个刚性指标,但是舰艇种类、舰艇质量、舰载武器、舰艇航速、后勤保障能力等都将是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比较两国的海军实力时,这些因素是不可忽略的。在航速方面,清朝海军的平均航速要比日海军的慢1.5节左右。在装甲和防护方面,清海军的装甲要比日海军的厚,但是清朝海军的装甲厚度主要集中在了5艘装甲舰上,其余的都是非装甲舰,所以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比较,并不能真正体现出两军的真实防护能力,还有一个数据能间接体现防护能力,那就是钢铁舰艇的数量与木质或钢木质舰艇数量的比率和装甲舰与非装甲舰数量的比率,这两个数据均大幅低于日军。在舰载武器方面,重炮、机关炮的数目比日军稍多,速射炮和鱼雷发射管的数量则落后于日海军,而恰恰是速射炮和鱼雷发射管在战争中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大东沟海战
结语从甲午战争前的中日海军总体状况来看,清朝海军是吨位大、装甲厚,日军则是航速快、火力强,这里面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又有国家发展海军战略目标不同的影响。在技术方面,清朝大规模购买军舰的时间大致为19世纪80年代中叶,而日军大规模购买军舰的时间要稍晚那么五到十年。就是这么短短几年时间里,正是世界军舰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是造舰水平,还是在舰载火炮,无论是高温高压锅炉的问世,还是同口径火炮射击速度提升的出现,这些舰艇性能指标都有质的飞跃。日本海军正是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使其舰船的航速和火力大大超过了清海军。在作战思想方面,清朝海军和陆军一样,一直重视防御,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海口设防,因而清朝海军在进攻进取心上严重不足,尤其表现在军方高层上。而日本海军则是进攻战略,拥有空前的扩张野心,积极主张实施舰队决战,组建联合舰队,在海军战略上已经明显取得优势,这几乎决定了甲午海战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