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MTW-160型多功能作业车,适合高铁线路高效率作业。
凌晨2时,贵阳北供电段安顺供电车间的作业车库里亮着灯。作业车低声轰鸣着,主车司机龙云林把作业车的每一个零件都检查了一遍。
这辆接触网作业车是龙云林的第四台爱车。自1987年他第一次握紧车闸把,至今已有30年,随着铁路发展,他经历了轨道车和作业车的四代更替。
拖拉机:带平板的轨道车
1985年,贵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后,刚成立的供电段到1986年都才配备了6台轨道车,龙云林成为首批轨道车司机。
“我的第一台车是秦岭160型轨道车。”龙云林说,此车不具备高空作业功能,只能牵引。每次作业,仅有160马力的轨道车拖着放有梯车的平板车来到作业点。职工们一拥而上,把梯车搬上轨道,再爬上梯车进行高空作业。每次接触网进行换线作业,仅两公里作业范围,却要车间各接触网工区人员全体出动,最多达7、80人。
龙云林回忆,建段初期,困难重重。夏天,车内犹如蒸笼;冬天,车内寒风瑟瑟。为了防止发动机冻裂,司机除了驾驶,还要当“烧炭翁”,在车内烧个大铁炉。
以前的梯车作业,效率低。
标配:接触网作业车
2003年,龙云林的车实现了大跨越,从轨道车更换成DA8型接触网作业车。“‘拖拉机’光荣退休。我们在新车上试用操作平台,每个人都很激动!”龙云林说。
DA8型车有一个能升降、转动的作业平台,具备了独立作业的能力,不再依靠手推梯车。此车操作起来更加轻便快捷。同时,部分设备实现了免维护,故障率明显降低。但车内设施依然简陋,但取暖设备换成了电炉。
2012年,龙云林的车又换成了DA12型作业车。此车是DA8型的第三代升级版,具有290马力,从原来的两轴车变成有转向架的四轴车,动力足、噪音小、油污少、操作简便。车上的空调、休息区也更加人性化。
龙云林摆摆手说:“DA12型车也要淘汰了。目前全段最常用的JW-4G型作业车科技含量更高,无级变速,液力传动,占了全段作业车总量的一半。”
高配:检测车和高空作业车
2014年,随着修程修制改革,设备维修提出了“集中修”概念,摆脱了以数量取胜的大规模低效率维修方式。“维修方式更科学,作业人员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效率和质量却提高了。”龙云林说。
作为设备维修依据的接触网动态数据也从过去的人工测量变成了检测车测量。检测技术的提升也对维修作业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龙云林迎来了他的第四台车——DX2高空作业车,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效率。此车除了作业平台,还有一个高空作业斗,能垂直上升18米,扩大了操作范围,桥上供电设备检修、软横跨上部装置更换、隧道顶藤蔓清除等高难度工作变得易如反掌。
同时,作业中的检修工具从卷尺发展为手推式激光测量仪,一次性可测量多组设备数据,每台每天可测30公里供电线路,效率翻倍。
豪华车:“大黄蜂”和检修列
2014年底,贵州电气化铁路开通30周年纪念前夕,首条高铁贵广线通车,实现了普速到高速华丽转身。
“铁路变化越来越快。从没想象过的‘大黄蜂’、‘移动工厂’都来了!”龙云林口中的“大黄蜂”是MTW-160型多功能作业车,有两台580马力的发动机,集合高空作业、接触网作业和拨线作业为一体,减少了操作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8年,全段作业车家族还将加入新成员,集检修、办公、生活为一体的“移动工厂”——JJC型接触网检修列,能进一步打破“零敲碎打、散兵布防”的检修模式,实现维修、检修、抢修“三合一”。
几年后,龙云林离开坚守30余年的岗位,他说:“未来还有更高端的车型和技术,我退休后要当一次坐车人,带我的孙子乘高铁看看铁路的发展,看看我曾经工作的地方。”
刘兆楠